2025年3月10日 星期一

肩傷手術

 記錄一下肩傷手術歷程。


202312月,聖誕節前一週,為什麼記這麼清楚呢?因為剛好前一週的週六聚餐,我週五接高二的時候因為背背包爆痛,週六再前往聚餐的路上臨時找了個按摩,舒緩一下,當時原本以為是肌肉拉傷。於是接下來就在痛之中,中斷了原本在進行的房子油漆工作,不過還是持續一般的生活狀態,只是多了個痛感的陪伴。


直到20247月,暑假帶小孩出門搭捷運,發現沒辦法舉手拉車廂扶手,先去看了一個月的中醫,沒有什麼效果。痛得很不舒服又去按摩,按摩師傅覺得應該有嚴重的傷勢,叫我先去看復健科再說。


於是就到復健科報到啦~超音波看出來,手臂動作某個角度,上臂的骨頭就跳出肩窩,初判就是肩關節唇破裂,依照復健科的角度,還是推薦保守治療,當然也有詢問手術這個選項。醫師說,因為手術前會需要MRI,最近健保對於檢查的給付嚴格,沒有經過4~6週的保守治療不太願意開照MRI,以免健保不給付醫院需要自行吸收。於是一開始先做一般的物理治療,一個月後沒起色,開始兩週一次的葡萄糖增生針,打了四針沒什麼特別進展,終於轉診去照了MRI。


MRI結果出來後,復健科醫師認為還是可以自我修復,於是,又加上了每週一次的復健師一對一復健。雖然在復健師認真的幫助下,手臂的活動範圍比較大了,一些日常動作也還可以,但是就是,突然的快動作(例如要去接突然掉落的東西)還是會爆痛,也不能用力。最終,因為復健科醫師對PRP 70%的成功率也沒有那麽看好,所以認爲積極治療開刀也是個可以考慮的選項。建議了:榮總、長庚、馬偕,三家肩關節鏡手術量前三的醫院,因為交通考量,我選擇了台北馬偕,結果剛好馬偕沒有復健科醫師熟識的醫師,於是交代了要找專開肩關節鏡的醫師。


開完轉診單,就遇到了借爸急病過世,於是,又先處理相關事宜,處理完後才去轉診馬偕。


轉診馬偕看醫生,醫生就說為什麼MRI沒有打顯影?但是,也沒有打算要讓我重照一次,就說:「我就是開進去看,要釘就,不用釘我就幫你把沾黏清一清。」 於是當天就自費清單、手術住院登記、麻醉評估、抽血、照X光,交代要回慈濟去拷貝MRI檔案(轉診只先看上傳到健保局資料庫的),直接排定在2024年12月16日開刀。


先說最後手術結果,手術大概2.5小時,根據回診時看照片醫生的說法,應該算是滿嚴重的,二頭肌肌腱連接處斷裂,自費76k的兩根釘子用在這,二頭肌肌腱兩側關節唇都裂開,各縫兩針。另外因為肌腱斷裂,造成上臂骨頭下墜,也把下後方的關節唇撞破,也是可愛的復健師跟我討論過,看MRI覺得傷得比較特別的地方,終於找到原因,原來是重傷沒照出來的地方造成的。不過醫生認為下方破裂不會太大,沒有縫。


這位主任醫師手術感覺很不錯,其實術後滿快幾乎動作就沒問題了,用托巾主要是避免自己忘記做了會影響恢復的動作,另外手不動也讓冰敷比較好固定。冰敷醫生開了冰桶循環的冰敷機,不用一直更換都一直保持夠冷,主要是為了手術的傷口。另外,因為是關節鏡手術沒有引流管,所以雖然很快出院但要注意避免發炎,傷口處要注意不碰水,洗澡比較麻煩就是了……


關節鏡手術健保沒給付,所以需要一筆花費,釘子、手術用具(關節鏡、冷卻管),另外又自費了精準麻醉跟全程麻醉監控,還有一些舒適性的保溫器、插管導引器、止痛、消炎等。


這樣看來,因為我的上臂骨脫落,其實我發生劇痛到手術這一年來,所謂的痛,根本就是一直處在脫臼的狀態,覺得我能撐這麼久也太神了~經過這次經驗,我都會跟朋友說,我們這個年紀了,有什麼問題真的不用忍,去看醫生就對了。真的,我連備課要割紙板,用手把紙板壓緊都痛到要翻過去。回頭看都覺得忍得太誇張XD~

2021年3月10日 星期三

終於懂了

終於懂了

原來

拋棄的那個才會被想念


說得刻骨銘心痛徹心扉

也不過3個月就可以轉身


好似罪魁禍首的

卻卡在殤中轉不出來

2021年1月19日 星期二

獨自的輪迴

故事

早已一篇接著一篇接續

我卻一直停留在早已被結束的章節

踩著句點

獨自輪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