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年4月15日 星期四

借的看的愛情

借的和不少人說過借的對愛情的看法,有人說太超脫,有人說意境太高,借的寧願用低俗一點的解釋,就是借的比較功利,喜歡用結果論。

常有人會有:〝在一起時間久了,感覺只是習慣,不在有愛情的感覺〞、〝親人的感覺取代愛人的感覺〞等等的問題出現,而借的和小琦子7年多的〝背景〞,自然 也成了大家詢問的對象,借的總是說,借的和小琦子從交往一開始就像是老夫老妻,沒有刻意營造浪漫,沒有激情澎湃的熱戀,簡而言之,就是別人眼中的無趣的戀 愛。卻在多年來沒有衰減(或者是一直在谷底?)。 借的對於〝愛情〞的定義是不等於〝戀愛〞的,這也是大家最覺得怪異的一點,以借的的定義而言,〝戀愛〞,是一時的情感衝動,是情緒性的、是生理性的,有實 驗說在愛情發生時賀爾蒙與腎上腺素會激增,借的說,那是〝戀愛〞發生時的現象,戀愛跟發情的差別,只在於表現的方法不同,時間稍微久一點(有的人甚至戀愛時間比動物發情還短)。而愛情,在借的的定義裡,是包含戀愛感、責任心、歸屬感(所謂的親人的感覺)、共同目標性,以及相互包容等多面象的共同體。

而在借的的個人感受裡,是不是要有很強烈的戀愛感,是未必的。大部分的人以戀愛來尋找愛情,於是,談了許多次的戀愛,卻找不到屬於自己的愛情,當戀愛的那 一份生物性衝動過了,便不再有感覺、有意義,於是便在反反覆覆的嘗試中浪費生命。借的是個小氣的、功利主義的,不願意花費生命時間在這樣無謂的戀愛,寧可 一開始就尋找有結果、可以一生一世的。有人說,沒有試過別的人,怎麼知道這個人就是你要的?那試問,如果在一開始就有著要試別的人的打算,有怎麼能期待這 樣的感情會有結果?當然,感情的是絕對是兩個人的事,但是只要有任何一方只為談戀愛而不是經營愛情,那如何會有真的愛情?自然時間久了,雞肋感就出現。

愛情是多面象的,有時展現出來的是某一個面象,例如親情的部份;但是其他面象是不會消失的,如同親人的支持,還是有戀愛的基礎在架構,真正的愛情,戀愛感 是不會消失的,也不會因為展現出另一個面象,就失去了其他的感覺。在一段感情的開始,如果先看清楚自己追求的是愛情,還是祇是戀愛的生理快感,那麼,就不 會有所謂的感覺消失的事情。

借的看的宗教

借的沒有宗教,也不相信宗教,但是借的相信信仰,也肯定信仰。這是個看來相當矛盾的一句話,因為我們通常把宗教信仰放在一起說,而還把宗教放在信仰前。人 問借的〝相信神嗎?〞,借的說〝借的相信有遠高於人,以人的智慧無法了解的力量存在。〞,人問〝信上帝嗎?〞,借的說〝因為借的是人,所以借的不知道這個 無上的力量叫什麼。〞

借的喜歡一句話:〝有組織的宗教是罪惡的淵藪〞,借的也曾因為這句話引來撻伐,但是這句話卻隨時都不斷地受到印證。借的看過神父為了經費跳桌子打架,為了 爭紅衣主教出言不遜,著名宗教團體尼姑開賓士提LV,記住,這句話說的是〝有組織的宗教〞,而非批評信仰,因為宗教是由人創立的,而宗教組織更是由人所架 構的階級,當人介入,以人類低下的、不及無上力量百萬分之ㄧ的智能,卻代之行使權力,根本是污衊那無上的力量。

所以人說借的是無神論者,借的說借的是〝無宗教論者〞,既然那個所謂的神(或稱上帝、阿拉等)是崇高無上的,是全能的,是人所不能及的,人如何能替祂代 言?人如何能替祂行使權力?甚至人自己建立一套組織架構?分明是藉信仰之名,形階級蠱惑統治之實,借的不認為信仰有錯,但是這些控制宗教的人,相信絕對是 會食到自己造的果。

2004年4月7日 星期三

設計人的大頭症

我們說一個人─例如政治人物、公司主管─當其位居權貴、手握大權時,便覺得自己是上蒼之選,不再承認自己的錯誤,不再有反省、聽建言的能力,是謂〝大頭 症〞。長久以來,界的一直讓自己相信,學設計的人,必須接觸的方面更廣,視野應該更寬闊,氣度應該更宏大,不過多次的經驗卻讓借的發現,設計人的大頭症, 不亞於政治人物,更甚者有過之而無不及。曾經機緣巧合在網路上遇到自稱〝台灣最好的網路設計師〞,卻不知道網頁標準是什麼、從哪個機構而來;最近又有設計 前輩(說前輩嘛∼其實也未必)在社群網站上以粗鄙的口氣,對給予批評的網友〝教訓〞。發現,多少設計人,氣度不足、涵養不夠,甚至連基礎內涵都不充實。

設計人的大頭症,為什麼說〝設計人〞,因為借的對〝設計師〞是有定義的,成為設計師的,已別於設計人,設計師者,能帶動風潮,自然也看不出大頭症的症狀。

長久以來,設計人的大頭症一直在一個冠冕堂皇的藉口下未受到責難,這個藉口就是〝學設計的人的特性〞,把大頭症的沒來由、沒資格的固執、自以為是合理化。 大家也頗為接受這個藉口,於是這種自視甚高、沒有心胸接受批評就成了理所當然。殊不知這就是設計人成不了設計師的最大阻礙。設計是架構在市場之上的,設計 的價值,來自消費者,設計人的價值,同樣也來自消費者,如果不能接受來自消費者的批評建議,如何做出讓消費者接受的作品?如果設計只是把東西做成自己覺得 美、自己覺得好,如何有所成就?又,把東西弄得漂亮,卻未曾顧慮使用者的便利性(忘了人因的重要),充其量也只能稱作美工而已,為什麼設計教育要涵蓋市 場、心理、人因,就是要緊密結合設計與人的互動。

設計與藝術不同,藝術家可以生前不得志,死後五十、一百年再成一家、成一派,但是設計不被人接受,設計人就肯定不會留名,如果不能和人結合,不能發生共 鳴,就不會有成就。所以設計人不能像藝術人,只是做自己想的,只聽自己願意聽的,因為設計人放棄了與人的互動,就是放棄了成為設計師的可能。〝要批評人家 的設計,先做出更好的再說〞這種無氣度胸襟的話,只是證明自己是個做美工的〝工〞而已。

設計人的大頭症,比政治人物、公司主管更可悲,政治人物、公司主管即使有大頭症,有現實條件的支撐,但是設計人的大頭症卻是滿足在自己的心理世界,一切都架構在虛幻裡,這樣的〝大頭症〞不只是人格的缺陷,更是精神上的病態。設計人,別讓自己患了大頭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