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0年12月22日 星期三

要的是成就事業,不是成立公司

「要的是成就事業,不是成立公司」,這是上星期天在Facebook上留下的一句。實際上,這句話是精簡到再也不能精簡而出現的,背後一籮筐的掙扎及疑問,希望這一篇能多少寫出一點。

起因
上星期六和小學同學舉辦了下午茶聚,一位同學對借的的個人公司營運現況相較於另一位「成立公司→代理產品→賣掉公司」的經營方式相對比,另一位顯然才是正確的商業經營之道。

事實上,以純粹商業來看,的確是。找一個容易賺錢的產品,代理、或代工,提高公司價值再以更高價格賣掉,然後在另外成立一家公司,不斷的以相同模式轉售累積財富,的確是看起來相當聰明的方式。其實這方式稍稍有碰過商業的人都知道,連20年前1990年上映的「麻雀變鳳凰」都演過了。

為什麼不
是的,這個聰明的方式,為什麼不做?理由有很多:
第一,當然是錢的問題。借的所謂的創業,也不過就是跟政府登記成立一家公司,實際能運用的資本,比早餐店還要少,賣的產品是頭腦、是能力。也可以說是這家公司唯一的資產。

第二,既然沒有做這種商業模式的資本,如果只是想單純賺錢,借的也不需要自己出來開公司負擔這種成本、責任,以借的的環境,有太多快錢的機會(當然不會是容易錢,但肯定比轉售公司快又多),又免稅。想的是趁著還能負擔這樣的「責任成本」的時候,做一些不止於賺錢的事情。

有的人說,這就是太過於理想化。也算是,但是,這也是這個時候才能做的事情啊!二十年後,五十幾歲,還有誰能夠有心力開始為這樣一個別人看起來太過理想的的目標奮力?就算可以,有多少殘存的時間期望自己達到?

稍微整理
其實,借的做這樣看來愚蠢的決定原因很複雜,是眾多影響下的結果,但還是盡量整理一下:

個性缺陷:
借的是沒有耐性的人,沒有耐性做一樣的事情,如果在公司裡,當失去可以學習的東西,便會開始提出改變,當改變的速度未能快過借的失去耐性的速度,借的便無法繼續做這樣重複無進步的工作。

希望把個人能力作最大限度的利用:
很明顯,借的沒有什麼專業的能力,沒有精巧的手藝,沒有驚世的想法,沒有引人入勝的幻想。擅長的就是觀察、挑出毛病、對比環境尋找解決的方法。這樣子的能力即便是能獲得重用,在一個事業體內也只是階段性的功能;任何事業體不可能永遠都是向上指數的變化,因為事業體包含了太多不同的個體,數值指標必定經過高原期,而借的是無法處在那數值高原期的人,在高原期,借的也等同於沒有相異於人的能力。如果獨立成第三方提供符合借的能力的服務,這樣才是借的這顆小螺絲的最大應用。

另外的個性缺陷:
覺得光在公司裡做自己只需要花30%精神頭腦的工作很沒意義,如果人生就是挑穩穩做得來的事情做一輩子,那這一生都是可見的,那活著幹嘛呢?至少在能負擔風險的時候,試試看在看不見的環境能走多遠,不會在老了才在那覺得為什麼沒試一試。

不能忍受生存在明明可以改變地更好的生活週遭;對環境不是只是依照既成的現況來苟延而已,而是要更積極、更主導性的變化。這個感受又能成為另一篇了~

最理想的,借的希望這是一生的事業,所以現在用其他販售、做一些有的沒的東西來支撐,或許看來愚蠢、自找麻煩,但是希望將來即便不成功,我可以說這是我嘗試過的,發自於我的,不是只為了賺錢所做的勞力交換。如果成功了,我希望這樣的求變能力是讓我永不退休、持續做出讓某些事能進步,而我樂於做到最後永遠閉上眼睛的那一刻。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