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1年12月16日 星期五

關於工作室的更深層的那些 - 1

這篇文章雖然從工作室正式登記成立就想寫,但是,因為涉及太過私人的、太過深層的情感或對整個大環境期許的問題,一直不願意動手,顧慮的是因為太過情感面,怕對工作室的專業工作形象會有影響。

直到昨天,凱薩琳的一句「已經是你的生活方式」讓我覺得:是啊!既然我都已經不顧自己的客觀評估,把一切投入這只有奇蹟出現,否則在台灣如此大環境如何評估都是必死無疑的道路,我又何必擔心一篇訴說初衷的文章?

工作室的第一重點業務是:產品設計及生產管理 PDMM。

對於借的自己最大的壓力,與對現時環境的最大挑戰,就在於這借的列為最重心的業務項目。

===條列式說明開始===


一.其實在借的接受教育的本職學能中,設計這塊的比重偏向「行銷」遠遠超過「生產」,若以拿這份文憑來說,應該工作室的重點是在「設計服務」方面,對一般人來說,這根本不是做本科的事。

同樣的,在台灣把行銷比重堆積得這麼高的環境下,選擇工作方向在產品本質而非行銷看來也是唐吉科德般永無機會的挑戰。

於是,借的看起來做的是既非本科又不符合大環境的工作。但選擇這樣的方向,也是因為如此「一般」的看法以及過於著重行銷而對設計本質的忽略。

在台灣,總把專業限制得太過於狹隘,尤其「設計」這個行業,對借的而言,這種限制不過是偷懶不願學習風氣的藉口,如果真的設計只有這樣,為什麼卻會願意花大錢請貨車司機做建築設計?國外的設計師,建築、產品、服裝、視覺都做是常態,在台灣,卻搞得好像這中間有什麼鴻溝一樣,設計不只是學軟體而已,認識各種媒介、各種材質、各種方法,才是設計人該具備的。借的自認跨各領域不是問題,即使只能在自家作實現,也不覺得如此有什麼好驕傲,因為這在借的標準裡,只是學設計該具備的基礎條件。

而過於偏重行銷卻忽略產品本質,或許對這些(借的接觸過的)百大企業營收等看起來沒有什麼大問題,但是如果產品除了汰舊換新而缺乏了文化來成就經典,這樣的企業在借的看來沒有機會在將來打出「百年工藝」或「紀念經典」這樣的句子,因為撐不了那麼久或根本不會有經典。建立企業文化跟把文化注入產品,借的認為這也是設計人的工作。而台灣卻把設計變成:搞怪、不一樣就好,追求短暫的流行。「經典」這名詞完全沒有機會出現。

二.「管理」這兩個字,扯動台灣人最敏感的神經,由第三方涉入管理,對台灣一般企業來說,跟宣布倒閉一樣不堪,更何況是最源頭最基礎的設計生產。

但真的這些不願人家介入的企業都沒問題嗎?連所謂業界龍頭,都不斷的出現設計與生產落差,更何況一般中小企業?這些落差,所造成的時間耗損拖延、原物料消耗浪費,都是企業的成本。經理管理人缺乏對產品認識認知的能力,無法控制設計生產環節。

===條列式說明結束===

於是,產品本身(意旨企業本身)缺乏設計文化,只能以「玩花樣」的方式不斷推出新產品來延續企業生存。對於設計與生產的落差無法掌控,又在缺乏設計文化造成的微利利基上種下極度不安定的因素。產品愈來愈多,卻沒有辦法透過設計統整品牌影響力;產能愈來愈擴充,利潤卻愈來愈低。所以會出現「做品牌是錯誤的方向」這樣的言論。

做品牌錯誤嗎?

錯的是對品牌的認知,以及缺乏在品牌之下該做的是什麼的掌控能力。

原本應該是從事業回建企業品牌比較輕鬆的路程,卻在錯誤的認知與氛圍下,把品牌做臭,把企業做虧,把設計弄得低下。






===以下私人感謝===

謝謝借的的親人放手讓借的任性做這樣看來毫無機會的,卻是想做的。

沒有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