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8年5月31日 星期六

書兩本

因為據說只出現封面的圖有侵權疑慮,
所以只好把背景給加進來。

3、4月間在醫院看護時買的,
一直很想買孫子兵法,
不過都覺得不對味⋯⋯
這本便宜又包含的商業的實例註釋,
雖然是大陸作者,
某些用語較不習慣,
但比那些像國文課本的孫子兵法讓人接受。

其實本來只是要找希臘羅馬神話的眾神有原文的故事書,
那些音譯的神名實在讓借的很想扁人,
找了好幾個月,
昨天再去找,
書架上多了這一本,
裡面包含了各大陸不少神話故事的神(人?因為有Batman⋯⋯)名,
毫不猶豫帶它回家∼

2008年5月29日 星期四

從高油價反應回看政策規畫

中油終於也還是調了,雖然一整個迅速很有話題性,不過已經很多人寫了,大家論點都差不多,也沒什麼好補文,來回頭看看聯想到的政策規畫方面的題吧!

☉大眾運輸系統

以台北捷運而言,不難發現,除了淡水線後半到淡水的部分,各捷運路線其實都是在原本公車路線發達的地點,乍看之下,消化台北市中心公路交通問題似乎是個正確的方法,但是,建了捷運後還必須規畫公車專用道來維持公車暢通,路上仍然是塞車,其實,就是政策規畫的不完整。

如果捷運建設是為了紓解公路交通、消化通勤人口,應該從都市外圍連結市中心,而非先在市中心建立交通網。中心交通網的問題出在哪裡?由市中心往外發展,是都市成長的基礎理論,但是,是「都市成長」!指的是都市從低度發展到高度發展的過程,而不是台北這樣高度發展城市擴建交通該用的方式。

在高度發展都市直接開發新交通網的第一個問題,就是台北人高達6年的交通黑暗期,在捷運動工期間,市內交通完全打結,因為根本沒有所謂「替代道路」,所有重要道路同時在施工!

第二,對聯外通勤幫助有限,從台北市外圍、台北縣進台北市的工作人口,到達捷運系統之前,仍然必須有一段自備交通的路程,而捷運交通網末端並沒有作停車場規劃,這樣只是提供原本直接坐公車進台北市區多了進市區轉捷運的選擇,對開車騎車的通勤族作用並不大。

為什麼會作這樣的政策規畫,其一是以上所說看不清問題徵結,其二是政府的建設仍以「回收成本」為考量,只看到原本地面上通勤族的收入利益,而非以提供完善交通解決方案為出發。

較適合的方式,其實是應該從外圍往市中心作垂直水平的交通路線,最後再交織成捷運網,但愈接近市中心的路段愈晚施工,先由外圍交通不便處的通勤人口以捷運拉入市區,進入市區後原本就有的公車系統就可以應付。

這樣做的好處還有就是在外圍都市開發程度不高時,容易以較低的成本取得土地,對機房、以及規畫更大範圍通勤者的停車空間更為容易。

先不完成捷運網,也可以錯開捷運開發方向,避免市區內因施工而無替代道路可言。

同時這樣完工帶動的經濟發展,跟先完成市區內路線再往外延伸是不同的,周邊提前發展代表的也是拉近發展差異,這樣才是對經濟與交通雙贏的方式。

☉都市重劃被遺忘的共同管線、行人與自行車道
各主要發展都會區不斷的在推重劃,台北的信義、內科、南軟,台中的七八九期,高雄縣市都有,然而,重劃卻不見得有新氣象。

1.共同管線
其實共同管線未必須要與重劃合併才能進行,德國大多城市都有共同管線。以借的住的地方而言,除非200年前就已經有(那台灣落後人家不就200年?)共同管線,否則就是在不破壞現有市貌下後期加工。
何為共同管線?就是在到路邊,一般設計在人行道下整合電力管線、自來水管、有線電視及電信線路、污水排水管的一個共同通道,因為借的懶得畫圖,請大家自己想像一下,一個在人行道下2×2M(寬x高)的地下通道,由最接近地面往地底,依序為電力及通訊(有線電視及電信)管線、自來水,最下層為污水管線。共同管線的作用就是要提供一個工作通道,使得不管電力維修、水管或是加裝有線電視新牽電話線,都不需施工破壞路面而直接進行。

看起來共同管線是沒什麼異議大家都會想要的東西,為什麼在都市重劃中總是被遺忘?

原因一,台灣的道路,本質上就是一個虛。台灣大多市區的馬路並沒有做地基,所以要後加工做共同管線會有一定的風險,但是以台灣造路的成本來看,實在很難理解為何沒有做地基。而重劃區的造路習慣相信也不會改變。

原因二,台灣都市重劃並無完整規範,主政的政府單位通常只有訂粗略規範,由建商與當地地主作重劃規畫再提出審核,而建商與地主在意的是地上物的商機,自然不會多想到這方面。

原因三,我希望這不是原因,但是在某電視節目台北市議員說出了,也不能假裝沒這回事。也就是,一旦變成共同管線,則這些挖挖補補的工程公司變少了一大筆收入,而這些工程公司大多也有其背景。

2.行人與自行車道
人行道在台灣真的是有點小又施工差,而自行車道也只是臨時加上的,沒什麼規畫,如果要提倡無碳(說實話我還是覺得人類滅絕最快)通勤,自行車道必須從一開始就在規劃中,以免造成不便與危險。

未完:

☉運動彩券